平埔族遺跡
援剿中地區的平埔族介紹
近年來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掀起一陣文史探索的熱潮,台灣本土研究一時成為顯學,成為學術界的大熱門。在這股熱潮中平埔族的研究受到重視,視平埔族研究為一學術研究之待開發探討之區域,余因對故鄉文史根源之好奇,亦於這個時候捲入這股本土熱的風潮中。
相信有些朋友和我有相同的經驗,小時候到村莊的外圍玩耍,多多少少會發現村莊旁有小小的土地公廟,但是家人卻一再叮嚀沒事不要到那邊玩,當問到原因時,則被家人訓斥:「小孩子有耳無嘴!」再大一點時,家人會說那邊「歹康」等等。大人總是想法子要你不要到那裡,但是我總有個疑問,為什麼要小孩子不要去那裡,大人又好像年節總會弄個什麼祭品到那裡拜,這是什麼道理?
直到九年前開始進行田野調查工作,從文獻上才知道原來我們家附近也有個平埔族尖山社,這個小時候國小遠足的目地,那時候只知道那兒有一顆大榕樹,其氣根生長伸入土地,形成無數的新生的樹幹。天真無邪的小朋友止歡喜在樹陰下爬上爬下,全然不知有何禁忌,或許阿立祖亦喜歡天真活潑的小朋友,並不討厭小朋友的童言無忌。除了歡喜爬樹外,小朋友根本不曉得樹旁還有不知名的小廟。
在八年前,開始進行尖山社的田調時,發現到小時候到尖山遠足,在大榕樹下有一間太祖廟,裡頭擺著甕,整個環境濕濕暗暗的,透露出一股莫名的陰森。太祖廟相去不遠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小廟,僅有一面壁,鑲刊崁著一塊黑色的大理石,上書『地基主神位』幾個大字,看到這些激起我的好奇和疑問,這是什麼樣的族群會拜這種東西?
尖山社的公廨,讓我想起燕巢附近也有和公廨或地基主廟相類似的小廟,在燕巢鄉的外圍有一些小廟,除了有石應公外還有幾個石頭公,石頭公又是什麼?這又是什麼樣奇怪的信仰,好端端的神明不拜卻來拜這個。
七年前因想了解尖山社,開始對平埔族去研讀,開始時始終不得法,直到遇到鄭水萍、劉還月、簡烔仁等先進,才知道如何去著手進行田野調查的工作。尤其是三年前跟隨簡烔仁老師進行地毯式調查,才又將中心的尖山社拼湊出一個雛形,確定尖山攝氏屬於新港社群中的一支分社(與石萬壽教授所發表的不同),雖然尖山社的輪廓出現了,但是石頭公又是怎樣的一個族群,則找不到。直到有一次,帶簡老師到田寮鄉水蛙潭社進行田調時,發現水蛙潭亦是拜石頭公,而且還不只一個,並且統統面向聚落,這讓我們發現一個事實,即水蛙潭這個地方的人是拜『石頭公』,而且石頭公在水蛙潭應是這個地方的主要信仰,石頭公也是他們祭祀的主要神祇。
在有關平埔族的紀錄和研究中,古今已有眾多的研究,大多偏向台南附近的四大社群,而高屏地區的馬卡道族研究就較為缺乏。馬卡道族泛指高屏地區的各族社,除屏東平原的鳳山八社之外尚包括高雄平原的打狗社、哆巴仕隆、後紅仔民社、鯽魚潭民社、半路竹民社(鄭氏備圖所記載)。
塔樓社在燕巢開墾的遺跡─石頭公
在燕巢鄉的開發過程中,我們知道明鄭的部隊於西元一六六一年來到台灣,並進行屯墾。這當中燕巢鄉的援剿中鎮,援剿右鎮,角宿鎮是當時部隊陣營所遺留下來的。而漢來之前,燕巢這裡已有平埔族在此靠捕獵為生,而此地的平埔族是何種族群以無文獻可考。但是從燕巢鄉境所遺留下來的石頭公數量和地理位置,以及它們和塔樓社水蛙潭的地緣關係,以及相同的信仰來看。燕巢這裡的平埔族應是塔樓社的分社,此地遺留有石頭公的聚落共有烏鬼埔一處、援剿中二(東燕村拔仔林「石神公」、東燕村北一路十二巷巷口「石頭公祠」)處、深水一處(坑口「石府元帥」)等,共四處。而這些通通位於阿公店溪上游之濁水溪,與典寶溪上游之間,且與里港旁之塔樓隔溪隔山相呼應。換句話說,最早的塔樓社是以里港塔樓為中心,西北到田寮鄉水蛙潭,西到燕巢之援剿中,南到大社大樹。這一片遼闊的丘陵和土地,有丘陵就有樹林生態,而動物就賴以生活在其中,其中以鹿為主要的狩獵對象,這滿山的鹿群奔馳的景象可從古詩中去尋得。
而平埔族人早已遷移他去,只留下石頭公的信仰在地方,而這些石頭公的信仰同時也可以在馬卡道族迦訥埔公廨求證,得知它們同樣屬於同一個系統。
尖山社的居民
尖山社位於阿公店溪上游,濁水溪與旺萊溪之間丘陵地,領地廣及大小岡山山腳即田寮鄉最南邊的牛稠埔溪旁的牛稠埔 (註1)
,至濁水溪旁的大埔一帶。阿公店溪上游,濁水溪與旺萊溪之間丘陵地早為尖山社之領地,原為何種社群已無跡可尋,無法可考,但在康熙六十年朱一貫之亂,因新港社平定有功,新港社勢力順勢南下到阿蓮、田寮至尖山為止。在那個時候漢人尚未入侵至尖山社,至雍正年間漢人已開始試圖一點一點的蠶食入侵。
乾隆元年,尖山社番呵里莫因漢人援剿中管事許葉,侵占濁水溪旁的大埔放牧牛群之事,向鳳山線知縣方邦基呈情:許葉侵占一案,為知縣方邦基所准,並銘刻禁令碑『禁侵番界諭示碑』於舊城孔廟內(現為左營舊城國小舊孔廟後之碑林第三塊)。
從碑文可知援剿中庄在清初時是一個官庄,所以康熙六十一年鳳山知縣劉洸泗刻意飭查臺地官庄事,以裁示這樁土地糾紛,並申明濁水溪為界,溪南屬民田,溪北屬番地。
這告訴我們在康熙六十一年前,尖山社就已經有一族群在生活,且受到援剿中人的壓力,雖然康熙六十年朱一貫之亂,新港社因平定有功,新港社勢力順勢南下移入到阿蓮、田寮至尖山為止,並享有新港埔底大租權。
至雍正七年間,許葉又行侵占在案。雍正八年呵里莫將此地佃與生員吳輔,許葉等復思侵占,放牛牧草其地,以致發生爭端。於乾隆元年,尖山社呵里莫不得以向縣府控告援剿中庄的漢人對尖山社的侵占,受到控告之後相信是稍有收斂,但沒幾年平埔族仍因生活不易,將所開墾土地出稱與漢人耕種。乾隆出年更廣及田寮鄉水蛙潭社,乾隆十八年援剿中庄廣東省人李穆清,將位於水蛙潭所墾之田園奉獻給援剿中社祖師公,『李穆清香燈碑記』
這一帶的番耕漢典田園,均須繳納新港埔底租,至日本殖民政府廢大租權以前,尖山社土目均會派人來收取番租。但是這其中亦有因大租權典給台南府城大地主,而地主則轉奉獻給寺廟當膏火田。因此每年定期前來收租的人是出家和尚,因此尖山社靠濁水溪的聚落稱呼為「和尚抽」,最後正名為「和尚庄」。
目前尖山社遺留下來公廨一所,其公廨型式祀奉型態與新港社群類似。由尖山村尖山巷(舊名尖山仔庄)往北沿著尖山產業道路,經一個小橋太祖橋就可到達緩波上的太組公祠。
原文刊於援剿人文協會2001年12月出版((燕巢社區通訊第18期))